从沙河制造到沙河创造节能
2020-10-26 13:53:13 双城汽车网
从“沙河制造”到“沙河创造”
【建材】总投资11.1亿元的驰润特种耐高温防火玻璃项目正在紧张施工,按照计划年底前可建成投产。这个项目的意义已经超越税收和就业,成为沙河玻璃产业由加工制造向自主创造迈进的重要标志。 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河北省沙河市玻璃产业,历经30年发展,如今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撑:2012年,玻璃业全部固定资产达到190亿元,行业年产值260亿元,年产玻璃1.2亿重量箱,约占全国同比增长35.44%;实现利润总额257.76亿元玻璃产量的五分之一;各类玻璃深加工企业达400余家,年消化玻璃原片3500万重量箱,玻璃深加工率达到35%。沙河市也因此成为全国较大的平板玻璃生产、销售、加工基地,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化示范基地,被河北省确定为十百千工程十大工业基地之一,被中国建材协会誉为中国玻璃城。 从濒临淘汰的小平拉,到产品向多元化、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变,沙河玻璃业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一次次获得新生。 靠前次革命 1980年,沙河靠前家玻璃厂褡裢镇玻璃厂开工建设。这个投资80万元、利用小平拉工艺生产再生玻璃的小厂,为沙河广大农村指明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成为沙河玻璃工业发展壮大的火种。 1987年,沙河撤县设市。从这一年起,玻璃产业进入成长期。由于小平拉工艺可复制性强,随后几年,远方玻璃厂、桥东玻璃厂、洪恩玻璃厂、曙光玻璃厂、普光玻璃厂、普通店玻璃厂等一大批玻璃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玻璃热在沙河迅速蔓延。 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发,沙河市在贷款、征地、用电等方面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为加快玻璃行业发展创造环境。短短几年间,南汪、中汪、普通店等一批玻璃专业村,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玻璃企业迅猛扩展到108家、128条生产线,涌现出迎新、大光明、吉恒源、金城等一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知名玻璃企业。 到1996年底,沙河建成128条小平拉生产线,玻璃产业产值达到6.2亿元,年产量2000万重量箱,消耗全国一半左右的废旧玻璃,成为全国较大的再生玻璃生产销售集散地。 繁荣背后蕴含隐忧。以碎玻璃为原料的小平拉玻璃主要应用于农村和小城镇低层建筑,虽然起到了活跃经济的作用,但工艺落后、质量不高、附加值不高等弊端日益显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玻璃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改造提升小平拉工艺,向更高的生产工艺迈进,脱色、深池、窑温自动控制等技术相继投入使用。 即便如此,国内一些国有大玻璃企业还是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沙河玻璃发展状况捅到国家有关部委,国家建材局、国家技术监督局明确要求关闭全国所有小平拉玻璃生产企业。 印象最深的是前年ZARA促销时 沙河小平拉面临生死抉择。为保住这来之不易的产业,沙河市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亲自跑省进京,向国家有关部委游说讲情,并邀请专家、学者和中央单位到沙河考察玻璃业状况。市委、市政府作出承诺:给3到5年或较少1到3年的时间,沙河一定会珍惜机遇,有条件的全部升级换代,达不到条件的全部取缔。 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变化双重压力下,沙河开始了淘汰小平拉、更新改造的靠前次革命。 在随后的几年间,按照国家淘小目标任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沙河积极实施限产、取缔,仅在1999年就压缩玻璃生产能力400万重量箱。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升级。 1998年,迎新玻璃厂率先采用新技术,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一窑两线格法玻璃生产线,取得当年建厂、当年见效的突破性进展。2000年,又投资1.2亿元兴建了环保型小浮法玻璃生产线。 在迎新玻璃厂的示范带动下,大光明、远方等20多家建厂较早的玻璃企业,在2年多时间里,基本实现格法生产新技术更新。 到2001年,沙河市200多条小玻璃生产线经过改造,70%以上采用了普通格法工艺生产。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经过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小平拉企业或倒闭、或转产、或升级改造,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浮法时代 随着浮法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格法生产工艺已难以支撑玻璃产业持续发展。沙河玻璃迎来新一轮改造升级。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巴彦淖尔有没有医院治疗白癜风孩子经常积食怎么办如何消除小儿积食- 上一篇:文案41074节能
- 下一篇:胶原蛋白胶囊什么时候吃最好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