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祖籍安徽现居北京的灵山居士
2020-03-13 15:52:07 双城汽车网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赏析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是一本佛学随笔选集,作者为祖籍安徽、现居北京的灵山居士。他自幼研习佛学,是佛教理念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该书用现代、入世的语言,将佛法的真义阐释得淋漓透彻;同时,充满睿智和富有 的文字,更加适合红尘中人阅读和接受。
在许多修习佛学的人看来,世间只有佛法,能够真正彻底地揭示生命的奥秘,让我们找到痛苦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但是,由于佛法的博大精深,并不是那么容易让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为此,灵山居士近年来致力于佛学随笔的写作,试图以最简单的文字,以更多人能够认同的思维,介绍和阐释佛陀的思想,以期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佛法妙义,提升生命质量。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是灵山居士近年来佛学随笔的选集,涉及到修习佛学的方方面面:以佛教的眼光来看,世事无常,这种无常包括向坏的方面转化,也包括向好的方面转化,因此我们既不应该贪恋执著,也不应该悲观失望;如何正确看待人类与众生:众生不仅包括人类,也包括世事一切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我们应该把鱼扔进河里而不是锅里;人们对修行的误解与偏见:比如认为信佛是迷信,修行就得远离世俗生活;以及,在修习佛学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步入的误区:如以对佛法的执著代替对物质的执著,或者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产生某种优越感,等等。故而,该书对试图通过了解佛法来提升生命质量的人,以及在修习佛法过程中有所疑惑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助益。
正如书名所表述的那样——“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而用文字来澄清误会,文字的误会首先需要澄清。“当我试图用人类的语言文字,把我对佛法的理解描述给别人的时候,每次都深感语言文字的苍白无力。那感觉就像是试图用一块布来盖住天空,不管这块布有多大,最后总是无功而返。”
的确,在佛法较浅的层次,尚可以用各种比喻各种阐释,让人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随着讨论的深入,人类的语言便逐渐丧失了它的作用。释迦牟尼在证悟之后曾经说过:我法妙难言。伟大的佛祖尚且深感语言的无力,何况我们这些后人。虽然中国的文字在几千年的进化中,早已发育得极其精妙,连骂人都可以有成千上万种表达方式,但是,在佛法的究竟真理面前,中国文字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文字是一种代号,每一个念头、每一件事物、每一种心情,都被人类冠以相应的文字,以至于我们看到桌子的时候,脑子里只能冒出“桌子”的概念,而绝对不会冒出“面包”的概念。我们就是这样被它束缚住了。假如我们把桌子的概念破除了,或许桌子就会变成面包。还有,绝大多数人都把文字这个代号当成了它所代表的实
相。譬如“头疼”一词只是代表了你的头在疼,而不可能把你头疼的感觉真实地表达出来。
佛法亦是如此。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让它无法还原佛法的本来面目,如同灵山居士自谦其“所表达的永远是一块试图盖住天空的布”。从这个角度来讲,以有限的文字来表述超越一切的实相,似乎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一旦将佛法妙义诉诸文字,它会产生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就像你说一切皆空,这样虽然破除了一个旧的意识形态,但是却产生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这个新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力丝毫不比旧的差。难怪佛祖在《金刚经》里说法时,这边说完,那边就破哦……
由此观之,用一块布来盖住天空,又并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当一块布蒙住你的双眼时,天空是否就是被盖住了呢?
阅读类似《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这样的好书,接受里面的语言文字,其中的妙喜大抵如此吧! 共 141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是一本佛学随笔选集,作者为祖籍安徽、现居北京的灵山居士。他自幼研习佛学,是佛教理念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该书用现代、入世的语言,将佛法的真义阐释得淋漓透彻;同时,充满睿智和富有 的文字,更加适合红尘中人阅读和接受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半佛学有关的书籍。感谢您投稿,期待更多的佳作。【编辑:诗人夏红雪】治糖尿病足偏方合肥牛皮癣医院地址心绞痛需要做手术吗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是一本佛学随笔选集,作者为祖籍安徽、现居北京的灵山居士。他自幼研习佛学,是佛教理念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该书用现代、入世的语言,将佛法的真义阐释得淋漓透彻;同时,充满睿智和富有 的文字,更加适合红尘中人阅读和接受。
在许多修习佛学的人看来,世间只有佛法,能够真正彻底地揭示生命的奥秘,让我们找到痛苦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但是,由于佛法的博大精深,并不是那么容易让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为此,灵山居士近年来致力于佛学随笔的写作,试图以最简单的文字,以更多人能够认同的思维,介绍和阐释佛陀的思想,以期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佛法妙义,提升生命质量。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是灵山居士近年来佛学随笔的选集,涉及到修习佛学的方方面面:以佛教的眼光来看,世事无常,这种无常包括向坏的方面转化,也包括向好的方面转化,因此我们既不应该贪恋执著,也不应该悲观失望;如何正确看待人类与众生:众生不仅包括人类,也包括世事一切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我们应该把鱼扔进河里而不是锅里;人们对修行的误解与偏见:比如认为信佛是迷信,修行就得远离世俗生活;以及,在修习佛学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步入的误区:如以对佛法的执著代替对物质的执著,或者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产生某种优越感,等等。故而,该书对试图通过了解佛法来提升生命质量的人,以及在修习佛法过程中有所疑惑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助益。
正如书名所表述的那样——“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而用文字来澄清误会,文字的误会首先需要澄清。“当我试图用人类的语言文字,把我对佛法的理解描述给别人的时候,每次都深感语言文字的苍白无力。那感觉就像是试图用一块布来盖住天空,不管这块布有多大,最后总是无功而返。”
的确,在佛法较浅的层次,尚可以用各种比喻各种阐释,让人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随着讨论的深入,人类的语言便逐渐丧失了它的作用。释迦牟尼在证悟之后曾经说过:我法妙难言。伟大的佛祖尚且深感语言的无力,何况我们这些后人。虽然中国的文字在几千年的进化中,早已发育得极其精妙,连骂人都可以有成千上万种表达方式,但是,在佛法的究竟真理面前,中国文字仍然显得力不从心。
文字是一种代号,每一个念头、每一件事物、每一种心情,都被人类冠以相应的文字,以至于我们看到桌子的时候,脑子里只能冒出“桌子”的概念,而绝对不会冒出“面包”的概念。我们就是这样被它束缚住了。假如我们把桌子的概念破除了,或许桌子就会变成面包。还有,绝大多数人都把文字这个代号当成了它所代表的实
相。譬如“头疼”一词只是代表了你的头在疼,而不可能把你头疼的感觉真实地表达出来。
佛法亦是如此。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让它无法还原佛法的本来面目,如同灵山居士自谦其“所表达的永远是一块试图盖住天空的布”。从这个角度来讲,以有限的文字来表述超越一切的实相,似乎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一旦将佛法妙义诉诸文字,它会产生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就像你说一切皆空,这样虽然破除了一个旧的意识形态,但是却产生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这个新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力丝毫不比旧的差。难怪佛祖在《金刚经》里说法时,这边说完,那边就破哦……
由此观之,用一块布来盖住天空,又并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当一块布蒙住你的双眼时,天空是否就是被盖住了呢?
阅读类似《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这样的好书,接受里面的语言文字,其中的妙喜大抵如此吧! 共 141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误会》是一本佛学随笔选集,作者为祖籍安徽、现居北京的灵山居士。他自幼研习佛学,是佛教理念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该书用现代、入世的语言,将佛法的真义阐释得淋漓透彻;同时,充满睿智和富有 的文字,更加适合红尘中人阅读和接受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半佛学有关的书籍。感谢您投稿,期待更多的佳作。【编辑:诗人夏红雪】治糖尿病足偏方合肥牛皮癣医院地址心绞痛需要做手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