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政府积极性很高容易
2021-08-19 03:31:04 双城汽车网
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政府积极性很高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赶上了一个中央主导的城镇化时代。在笔者看来,中国农民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人生窘境,但上楼之后的中国农民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如果不能给农民兄弟解决就业问题,那么,农民即使上楼,他们所在的区域极有可能成为城市里的贫民窟。
春节回家,亲友相聚,谈论话题总会围绕买房展开。传统风俗里,建房置业是农民除了生儿子和为长辈养老之外的第三大人生任务。结婚就要成家立业,成家必少不了住房,男方家如果有栋独立的新房,说媒定亲的主动权倍增。大约从七八年前开始,进城买房就开始流行起来。
锤炼官兵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报特约 贲道春摄 一开始,当村里有人到县城买了房子,乡亲们都不能接受,又不是吃商品粮的,住在那里要喝风啊!然而老观念终究挡不住大潮流,最近几年城镇房地产(行情 专区)持续升温,普通地段的房子至少也得10多万元。虽说这10多万元,得靠父辈拼了命地打工务农,加上省吃俭用七八年才能攒出来,但乡亲们都觉得,买房必须赶早。于是,攒钱、买房,成了新时期农民经营家庭生活的核心。看着价格一路飙升,过去打算买而没有买的,十分后悔;准备买却没有选好房的,心急如焚;儿子等着要结婚的,更是全家焦虑;即便孩子还小的家庭,也唯恐错过时机。粗略估计,我们村里在城里或镇里买房的家庭,超过1/3。
买房意味着居住条件的改善,但这并没带来幸福感的提升。对习惯了传统乡土文化的农民而言,这种由乡到城的转变殊为不易。传统村落由于活动范围有限,塑造了农民封闭的心态,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半身插入了泥土里。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民一旦跨出村界进入城镇陌生人社会,如同站在汪洋大海中的孤岛上,心中难免生出莫名恐慌和无助。这种文化和心理上的陌生感,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心理上有不适,生计上同样有焦虑。城里的房子纯粹是消费品,如果没有固定工作,居住在城市无异于坐吃山空,用农民的话说就是除了空气免费,其余都得花钱。一旦搬到乡镇居住之后,农民会发现,原有的耕种与打工相结合的生计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在城镇长期稳定下来,成为农民动用全部家底甚至举债买房之后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毫无疑问,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城镇化便徒有虚名,还可能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城镇建设是政府的,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政府积极性很高。但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化,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便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买了房的农民也不能实现真正转型。如何缓解农民的心理焦虑,增强城镇化给他们的幸福感,需要更多办法。
木门品牌加盟哪个好沈阳哪家医院白癜风医院好
贵阳妇科治疗费用
- 上一篇:引导农民信守订单承诺永恒
- 下一篇:引导农民科学种植严禁使用高残留农药万亩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