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
2020-03-06 09:48:25 双城汽车网
今年夏天,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以下简称“鲁奖”)7个奖项的评选结果公布,花落各家。这个中国当下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又一次受到瞩目,不仅在文学界引起不少话题,在整个社会也引发热议。毕竟, 4部(篇)获奖作品,“突围”自1 59部(篇)通过公示的参评作品,在关注者看来,理当是可窥2010 201 年四年间文学面貌(除长篇小说、少数民族文学、少年儿童文学外)的门径。 不过,在媒体及公众视野里,它之所以成为话题,又不得不与这样的事件联系起来:参评目录公示阶段曝出的“推荐”风波,获奖作品实名投票情况公布后的“零票”争论,一部获奖诗集部分作品水准遭“打油诗”质疑……因这样的话题引起众人关注,无疑并非“鲁奖”初衷:奖优与促进文学繁荣发展是其宗旨。然而,在文学影响范围收缩、信息传播手段进步的背景下,文学奖难免要面对这样的尴尬。 这又不是简单的文学与社会环境变化的问题 对评奖公信力的审视,历来是许多文学奖争论的核心。公信之公之信,既出于评奖过程的透明与公正,也出于最终获奖作品的质量经得起检验。继2011年茅盾文学奖评选之后,本届鲁奖再次公开获奖作品的实名投票情况,无疑意在加强透明、促进公正。之前参评目录、提名作品等各环节的公示,也可窥见这份努力的一以贯之。而依然存在的争议甚至批评也说明,文学奖公信力的形成与保持,既需要不断填补程序的漏洞,也需要评奖者真正理解与认同奖项的理念,并以对文学负责的态度参与其中。毕竟,奖不是目的。它所想达到的目的,才是重点。而对于读者来说,还应穿过争论的喧嚣,沉静地看到绝大多数获奖作品确乎堪称优秀,经受得住千淘万滤,担得起那文学的徽章。 (实习编辑:白俊贤)儿童感冒止咳药哪个效果好长期耳鸣适合吃什么三亚治疗癫痫病方法
- 上一篇:p嵌入骨子里的爱p
- 下一篇:见到穿着睡衣的老板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