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设计

面对当空皓月远在他乡你会否怦然心动

2022-02-22 10:59:41  双城汽车网

核心提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儿女即便远在他乡异域、分散在天涯海角,面对共同的皓月,都会怦然心动,产生心理的共振共鸣,形成心理凝聚,‘千里共婵娟’。

新华北京9月7日电(周玮)又是一年八月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华儿女即便远在他乡异域、分散在天涯海角,面对共同的皓月,都会怦然心动,产生心理的共振共鸣,形成心理凝聚, 千里共婵娟 。这是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这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深层心理元素。 民俗学者李汉秋说。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李汉秋说,早在周朝就有祭月的仪式,现在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时候帝王祭月的场所;祭月扩至民间,有广泛的拜月习俗;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神秘敬畏的心理减淡,欣赏的态度逐步加强;在欣赏中人们发现 月到中秋分外明 ,加上这时正是秋收季节,中天一轮月,秋野万里香;到唐代中秋节就正式形成了,中秋赏圆月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习俗。

增加一些有营养的物质、去除一些没营养的物质 李汉秋认为,跟西方狂欢节的格调不同,中秋节的格调不是狂放火爆的,而是恬静清雅的,抒情的。中国人出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心理,赋予中秋节浓重的人伦情思,寄托着团圆的心理期待。团圆是中华儿女追求的生命情调、生命境界。

月光好像一只温柔的手,牵引着中国的儿童,跟着嫦娥一起游月宫。月亮是朦胧的,这种朦胧美的意境,伴随着中国的孩子,度过如梦如幻的快乐童年,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月亮情结。所以长大成人后,仍觉得月是故乡明,把月亮跟故乡,跟亲情、乡情、友情、爱情联结起来。 李汉秋说, 中秋是月节,是以圆月为标志的月节,寄寓着华人团圆、圆满的心理诉求和精神追求。

谈到异趣纷呈的中秋习俗,李汉秋说,毫无疑问,最普遍的习俗是吃月饼。 人们享用的绝不仅是月饼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亲情的滋味,这种亲情浓得化不开,长久地贮存在心中,而不是只停留在口舌。

令李汉秋颇感兴趣的,还有中秋之夜 摸秋 、 偷 人家瓜菜的节俗,这缘自 讨彩头 的心理,湖南侗族则叫 偷月亮菜 ;在台湾也有未婚少女在中秋夜偷菜的习俗, 偷着葱,嫁好尪;偷着菜,嫁好婿 ;闽南和台湾妇女有一种中秋节俗,叫 听香 :妇女点香礼拜后,留心听别人的谈话和歌唱,以此 口彩 来占卜自己的未来。还有,南京等地区 走月 习俗,傣族的 拜月 、苗族的 跳月 都赏心悦目

各地习俗多姿多彩,但万变不离中华文化的基本性格。 李汉秋说,社会要积极地引导好、发挥好团圆心理结构的正能量,使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从而通过中秋节庆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民族凝聚、国家统一。

武汉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乌鲁木齐妇科哪家好
庆阳白癜风较好的医院
友情链接